喜讯!我院国自然项目立项数和中标率创历史新高

发布者:针推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2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于8月正式揭晓,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喜获5项面上项目和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和中标率创历史新高。其中姚斐教授团队申报的《易筋经功法干预颈椎病临床效应的肌-脑耦合机制研究》获医学科学部设立的“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问题探索研究”专项(简称“临床专项”)资助。在学校科研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我院高度重视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全院师生共同努力,潜心钻研、勇攀高峰,以创新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2025年针灸推拿学院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介

1. 毛慧娟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 基于海马KMO调控KYN代谢途径探究艾灸改善癌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项目批准号82575208(面上)

项目临床意义:本项目聚焦改善广大癌症患者普遍经历的疲劳症状以提高其生存质量这一需求,围绕“艾灸通过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中KMO活性,从而减少KYN代谢途径中QUIN产生,而发挥抗癌性疲劳作用”这一科学假说展开研究,为灸法运用于癌症症状管理以提高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姚重界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推拿“以痛为腧”通过SIRT1介导肥大细胞糖酵解重编程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2575242(面上)

项目临床意义:本项目聚焦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所致的慢性疼痛,旨在阐明推拿“以痛为腧”疗法的科学机制。研究从“力学刺激—代谢重编程—神经免疫调控”视角,拟揭示推拿通过激活SIRT1信号通路调控肥大细胞糖酵解过程,抑制乳酸等炎症介质释放,从而缓解神经根炎症与中枢敏化。该研究不仅为推拿镇痛提供代谢免疫学依据,更有助于推动中医外治法的标准化与科学化,为LDH的非药物疗法提供新策略。

3. 姚斐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 易筋经功法干预颈椎病临床效应的肌-脑耦合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2575252(面上-临床专项

项目临床意义:本项目采用EMG-EEG-fMRI多维度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颈周肌群生物力学特性,阐明颈椎病“筋变”特征与易筋经“易筋” 效应的肌-脑耦合机制研究,揭示中医传统功法“形神共调”效应的科学内涵。

医学科学部2021年起增设“临床专项”,旨在引导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医学基础研究,鼓励申请人基于临床诊疗实践、临床发现的新现象或诊疗瓶颈,凝练出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利用临床资源,开展临床问题驱动的基础研究,促进成果应用贯通,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对于提升医学创新水平,桥接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赵琛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麦粒灸足三里通过Hsp90/c-MYC/SLC1A5轴调控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从而延缓肾脏衰老和功能减退的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2575210(面上)

项目临床意义:肾脏衰老是形成老年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脏病(CKD)的高危病理基础。研究将麦粒灸疗法引入肾脏衰老干预领域,从麦粒灸的温热刺激为切入点,创新性提出“肾脏衰老过程中的代谢重编程”作为艾灸生物学效应的核心调控机制,为老年慢性肾病防治建立新理论框架,进一步从多层次多角度丰富“艾灸干预-代谢重塑” 延缓衰老的科学内涵,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慢病防治提供主动健康策略。

5. 周爽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针刺调控外泌体介导的多细胞通讯网络促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空间-多组学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2575211(面上)    

项目临床意义:项目聚焦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出“针刺通过外泌体时空递送驱动多细胞动态协同促进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科学假说,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策略,揭示针刺促血管新生的时空动态特征,为针刺治疗脑缺血提供多维度的科学依据。


6.汤康敏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名称: 电针中髎穴通过调控脊髓Onuf's-阴部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路径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8250153216(青年)

项目临床意义:项目提出了电针通过“Onuf’s-阴部神经-神经肌肉接头(NMJ)”通路调控尿道外括约肌功能的新假说。综合运用尿动力学同步记录、病毒神经示踪、化学遗传学干预、透射电镜及膜片钳等技术,从行为、形态、电生理及神经环路多个层面,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效应与机制路径,为中医经典理论中“骶上长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传统针灸操作提供现代科学诠释。